查看原文
其他

沉浸 | 新媒体前沿16

Athena 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指南 2019-04-29

北大胡师姐

北大新传院研究生

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6年

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

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

胡师姐19新传考研QQ群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人类的身体与绵延不绝的光电子时空融为一体,智能化装备成为人类感官的延伸来感知甚至思考这个世界,VR新闻、VR叠加新闻、机器人写作、网络直播、360 度全景视频等更迭出现......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语境中,“客观性新闻”向“浸润式新闻”转变,沉浸式新闻逐渐成为专业化新闻生产的一个重要趋势和发展方向。


沉浸作为近年来新媒体的前沿话题,也是各大高校的考试侧重点。例如,18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344名词解释第3题就考察到了“沉浸式传播”。在之前的真题详解系列专栏里,胡师姐也为大家提供了解题的思路。相关内容请点击https://mp.weixin.qq.com/s/erLfCEA1xqp3qk-NgJNS-w

沉浸式传播 | 北大新传334真题详解19看完真题之后,我们来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下“沉浸”这个专题。


沉浸的内涵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在1975年提出沉浸体验概念(国内译为“心流”),他认为沉浸感是个体将精力全部投注在某种活动当中以至于无视外物的存在、甚至忘我时的状态。这种感受让个体深度投入,与活动融为体,能够产生愉悦感并且不会意识到时间的流逝,最终产生一种“忘我”的状态。 Theotokos和 Doukidis认为,沉浸体验是人们参与某一活动时所达到最优体验的一种心理状态。处于沉浸体验中的用户能更好地享受体验过程,一旦达到沉浸体验,就会表现出与内容系统保持关系的强烈意愿。


沉浸新闻与沉浸式传播


国内李沁等人提出“沉浸式传播”是沉浸于媒介,强调受众被媒介新技术所包围的传播。“沉浸新闻”是基于沉浸式传播的一种新闻模式。所谓“沉浸式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它是以人为中心、以连接了所有媒介形态的人类大环境为媒介而实现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传播。它是使一个人完全专注的、也完全专注于个人的动态定制的传播过程。它所实现的理想传播效果是让人看不到、摸不到、感觉不到的超越时空的泛在体验。


沉浸式传播特征


沉浸式传播的特征之一,是虚拟与现实一体化的大环境。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肯定地表示:“虚拟现实能使人造事物像真实事物一样逼真,甚至比真实事物还要逼真。“当时他是预言,如今是现实。沉浸式传播真正让现实世界的人与虚拟世界的人合二为一了。



沉浸式传播是以大数据和智能网络为技术支撑的信息沁透模式,以人为中心、以连接各种形态的人类环境为媒介,实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泛在传播。


按照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对“媒介时代”的划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出现之前为“第一媒介时代”,其基本特征是由少数文化精英和知识分子主导的自上而下、由一对多的单向传播;之后为“第二媒介时代”,其基本特征是一对多、多对多的双向互动传播;学者李沁认为,以沉浸式传播为基本特征的时代,可以算作是第三媒介时代。


区别于单向传播和双向互动传播,沉浸式传播最主要的特征是,人与媒介实现深度融合,人成为媒介的一部分。在传播过程中,作为媒介的人,集信息制作者、传播者、使用者于一身,通过“亲自参与,置身其中”,进行多向度的交流互动,分享从中获得的归属感、参与感、认同感和美感,实现核裂变式的网络传播。


沉浸式传播带来的变革


1、改变了新闻的叙事方式


人民日报记者刘峣在其文章《游戏十虚拟现实”成新闻业新趋势,新融合“施法”新故事》中指出:“将虚拟现实融合新闻报道,并使其游戏化的伦理问题目前也存在争议。如何在生动和有趣的同时,保留新闻议题的严肃性,不至于使新闻继续堕入娱乐化的'深渊”,仍需要新闻和科技从业者去探索。”当前,有一些声音认为“VR新闻”加人游戏元素会使它变得更具娱乐性,但从沉浸式拟互动技术(VR)本身的定义来看,这种技术首先就应当具备沉浸感,用户人机互动性和虚拟信息增强3个方面的要素。VR新闻的叙事变革媒介技术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媒介沉浸程度的深化史: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虚拟现实技术,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让沉浸更进一步。VR新闻对视听叙事的改变是革命性的,对于新闻业的意义不言而喻。



2、重构了受众的感知


沉浸在场成为现实人类在追求对现实世界“机械复制”的同时,也在寻求通过媒介穿越时空、沉浸时空的可能性。虚拟现实技术创造的“拟态环境”打破了叙事者与用户的“第四堵墙”,让沉浸在场得以实现。虚拟现实技术是迄今为止沉浸感最强的技术。沉浸感也更深入,它从视觉、听觉、运动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感官通道为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提供用户与虚拟世界的交互,带来心理上的沉浸。


在虚拟现实世界中,非言语信息变得可见、可感,以往记者通过大段描述所能达到的效果,可能一个镜头就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VR新闻来说,“在场”不仅是技术形式上的,更是用户存在的一种方式。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多地被了解和接受,是否可以用这种沉浸式的虚拟互动模式来让受众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新闻,成了新闻从业者当前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3、纪录与创造同时进行,突破时效限制


新闻的时效性被“即时性”所取代,一切都在直播中,传统围绕“截稿时间”建构的整个新闻运作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新闻一般指对事实的纪录,但沉浸新闻呈现的方式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沉浸新闻之所以可以创造,主要由于信息在时空中的变化。360度VR全景视频,将一切都记录下来,以待呈现。但这原有的纪录,因为不同人的参与,会出现不同的呈现内容和呈现方式。每个人的观看过程不同,体验也不同。有人从左边看起,有人从上面看起,有人转着圆圈看。观看的过程,是解读新闻的过程; 而观看中的互动,则是一种对新闻的再创造。用户不仅仅是新闻的“观望者”,而是新闻事件现场的“目击者”,甚至参与者。身份的转变也导致用户获得了叙事权力,成为VR新闻文本的一部分。



4、重构了人与媒介的关系


沉浸式传播技术所带来的变革,不仅是传统信息传播链的改变,也不仅是传统意义上“受众”概念的颠覆,而是人与媒介的概念界定的全面重构人,在沉浸式传播中,不仅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也是主动且被动的信息传播者,而且还可以是媒介本身,也是环境的一部分。而且此处说的环境,其本身也是媒介。在沉浸式传播中,媒介无界面,且媒介与环境融为一体,也可以说是人与媒介与环境融为一体。作为包容所有媒介形态的沉浸式传播,人在其中的主体性发挥到极致,被动性也被发挥到极致。


5、进一步模糊了工作和娱乐的界限


沉浸式传播中,工作娱乐很多时已经被设计到一起,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这也开始成了很多人必然的工作与生活形态,有时更利于工作的效率,并且获得精神的愉悦。人在玩游戏时理性超脱产生愉悦感,也即心理上的沉浸感(fow)。以前认为在网上干正经事的观念是一种矛盾,因为上网本身就很有趣。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把工作与游戏结合起来,沉浸式传播这种工作与生活相融的情景,为人类情感表达和心理满足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机会当然,当电子机器和泛在连接全面接轨了生活和工作时,也可能要在一定程度上践踏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娱乐指数。这从浪漫主义时代起,从工业时代的第次抗议浪潮起,就已经存在了。当然,沉浸式传播的无所不能,也会使艺术的各个侧面重新合而为一,使之完整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也是艺术生活化、工作生活化和媒介生活化的必然之路。


沉浸式传播的应用


两会期间,光明网打造了一个“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可以实现普通视频、全景VR视频的录制与直播。而《纽约时报》之前也推出了360度视频平台“The Daily 360”。CNN也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沉浸式新闻栏目平台“CNNVR”。



该VR新闻视频平台主要是借助360度视沉浸式频来报道全球各地的主要新闻事件,CNN从2015年开始,一直在致力于通过VR这个新媒介为读者带来沉浸感更强的新闻报道,他们目前已经制作了50部左右的沉浸式视频。此前在一档新闻采访节目中,CNN副总裁Jason Farkas表示,虚拟现实给新闻记者提供了新机会,给新闻观众传递新的新闻画面,让观众近距离接触新闻现场,这是一种全新模式的报道。


对沉浸式传播的反思


当然,当前的沉浸式传播也有一定弊端,首先技术的相对不完善对用户的体验还无法做到极致,而且一些偏写实例如战地新闻由于过于真实和残忍不适合作为沉浸式传播,另外沉浸式传播成本也较高。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但是媒介在延伸我们的器官的同时,也很容易让我们沉浸于其中,而忽略了真实的生活,造成“媒介依赖症”,成为“容器人”,例如今年爆火的抖音一直受到很大争议,很多的用户沉浸于其中,虽然是短视频,但是往往用户在上面花的时间比看一部电影还久,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一旦沉浸于其中,很容易忽视了真实的生活。


在沉浸式传播中,无所谓“在场”与“缺席”,信息的爆炸、场景的精准定位以及文本共享的高度便利性都使人们能够高效地完成日常生活的一系列事务,但它也带来了深层文化的遮蔽与缺失,毕竟,它提供的是一种娱乐化、游戏化、稍纵即逝的生活方式。


最后,当技术作为服务性的工具来支撑人类社会时,它是利大于弊的;然而,“技术仅仅是工具,它的运用应在人的可操控范围之内”,一旦技术发展到足以成为一种统治的力量时,往往是不可控的。因此,“沉浸式传播”一方面技术需要约束技术,媒体需要自我调适,而社会也需要加强监督,以此营造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李沁.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J].国际新闻界,2017,39(08):115-139.


李沁,熊澄宇.沉浸式传播与“第三媒介时代”[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20(02):34-43+126-127.


李沁.沉浸式传播的形态特征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02):116-119.


杭云,苏宝华.虚拟现实与沉浸式传播的形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06):21-24.



大家有任何问题,请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推荐阅读


  1. 库尔特•勒温(卢因)的传播学贡献 | 新传理论12

  2. 新闻发言人为什么既要追求真实准确又要讲求策略? | 18暨南大学新传专硕真题解析16

  3. 数据可视化 | 新媒体前沿16

  4. 拉斯韦尔的传播学贡献 | 新传理论11

  5. 从“电子海洛因”到“中国创造” : 《人民日报》游戏报道 ( 1981-2017 ) 的话语变迁 | 论文带读11


【注意啦】


最近,同学们如果升级到最新版的微信,会发现订阅号大变样啦!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文章,千万别忘记“星标”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指南哦。


只需四步:①点击左上角的“三个点” → ②点击查看公众号 → ③再点击“三个点” → ④选择星标,分分钟get!



【星标后怎么找】


只需两步:①点击右上角三条横线就可以看到星标的【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指南】啦 → ②点进去查看我们最新的文章吧!


以梦为马,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北大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

微信号 : Miss_MJC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